自治區十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綜述
自治區十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的五年,是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是積極應對國內外經濟形勢深刻調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五年,是戰勝各種風險、困難和挑戰,我區經濟社會實現跨越發展的五年。五年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和各種困難挑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科學發展道路上勵精圖治、攻堅克難,全區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輝煌成就。
一、經濟總量躍上新臺階,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十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國際環境波詭云譎,國內一些自然災害和挑戰接連不斷,經濟形勢的復雜性和宏觀調控的艱巨性空前加劇。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環境和一系列挑戰,自治區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砥礪奮進,堅持科學發展,實施正確而有力的發展戰略舉措,全區國民經濟實現快速增長。
(一)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2008~2011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速保持在11.9%~13.5%之間,特別是在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最嚴重的2009年依然實現11.9%的增速,年均增長12.5%,高于全國同期增速2.9個百分點。經濟總量跨越兩個千億元臺階,2008年突破1000億元,2011年突破2000億元,從1000億元躍上2000億元臺階僅用了3年時間。經濟總量四年翻1.2番。2011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102.21億元,是2007年的2.3倍,翻1.2番,提前一年實現了自治區十屆人大一次會議提出的翻番目標。五年經濟總量是50年之和的1.4倍。預計2008~2012年全區累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750億元左右(初步預計2012年寧夏地區生產總值將突破2400億元),是1958~2007年50年之和的1.4倍。
圖1 2003~2011年寧夏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速度
圖2 2003~2011年寧夏人均生產總值
(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快速增加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四年翻番。2011年,全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3043元,按現價計算,是2007年的2.2倍,翻1.1番,按可比價格計算,4年年均增長11.2%,比2003~2007年年均增速快0.7個百分點,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按匯率法計算,2011年全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000美元大關,達到5116美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全國相對差距四年縮小18.8個百分點。全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全國平均水平絕對差距由2007年的5027元縮小為2011年的2138元,相對差距由2007年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5.1%提高到2011年的93.9%,4年縮小18.8個百分點。2011年,全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全國居第16位,比2007年前進了3位。
(三)財政實力明顯增強
圖3 2003~2011年地方財政收入及增長速度
隨著全區經濟總量的不斷壯大和發展質量的提升,全區財政收入規模顯著擴大。地方財政收入四年突破兩個百億元大關。2009年,全區地方財政收入突破百億元大關,僅用兩年時間,2011年又突破200億元,達到220億元,是2007年的2.7倍,翻1.46番,年均增長28.8%。2010年,全區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53.6億元,提前兩年實現自治區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到2012年超過150億元的預期奮斗目標。五年地方財政收入相當于50年的1.7倍。預計2008~2012年(2012年地方財政收入按年度預期目標255億元計算),5年累計完成地方財政收入835億元,是1958~2007年50年之和的1.7倍。人均地方財政收入與全國的相對差距四年縮小14.7個百分點。2011年,全區人均地方財政收入3458元,是2007年的2.6倍,翻1.4番,年均增長27.3%,與全國平均水平的相對差距由2007年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3.7%提高到2011年的88.4%,縮小14.7個百分點。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為政府增強調節收入分配能力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在財政支出中,僅用于教育、文化體育和傳媒、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節能環保、城鄉社區事務、農林水事務和交通運輸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65.1%提高到2011年的70.9%,四年提高5.8個百分點。
二、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區域經濟競相發展
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堅持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始終堅持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主攻目標,全區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
(一)三次產業協同性增強
按照“一產抓特色、二產抓提升、三產抓拓展”的思路,三次產業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2008~2011年,全區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6.8%、15.6%、10.1%,均保持較快發展態勢。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2007年的10.7:49.5:39.8調整為2011年的8.8:50.2:41.0,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比重上升。
圖4 2007年、2011年全區三次產業構成
(二)農業農村經濟穩步發展
在農業稅減免、糧食綜合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補貼等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地推動下,農業經濟總量呈現持續增長的好勢頭。初步預計,2012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90億元,按現行價格計算是2007年的2.1倍,五年實現翻番。2008~2011年,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7.5%,比全國同期增速高2.7個百分點,在西部十二?。▍^、市)中增速居第1位,高于全國西部領先。2012年,全區糧食總產量達到375萬噸,實現了自2004年以來的“九連增”。設施農業面積從2007年的41.7萬畝發展到2010年年底的105.8萬畝,提前一年完成百萬畝建設規劃任務,農村居民戶均超過1畝,2011年年末累計建設面積達到121萬畝。2011年,全區優勢特色產業總產值占全區農業總產值的83%。全區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25.3萬噸、7.3萬噸、96.1萬噸,與2007年相比,年均分別增長2.6%、6.3%、4.8%,水產品產量10.5萬噸,年均增長10.6%。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2011年,全區農業機械總動力769萬千瓦,比2007年增長22.1%,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58%,比2007年提高16個百分點,機械化水平高于全國3.5個百分點。深入實施龍頭企業帶動戰略,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農產品加工能力有了新提高。2011年,全區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為54.7%,比2007年提高9.7個百分點。生態造林再創佳績。2011年年末,全區封山育林面積達到381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07年年末的9.8%上升至11.8%。
圖5 2003~2011年全區糧食產量及增長速度
(三)工業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大力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工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顯示出發展最快、活力最強、貢獻最大的主導地位。2011年,全區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816.8億元,按現價計算是2007年的2.2倍,四年翻1.1番,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4.7%,提前一年實現了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翻番目標。2008~2011年,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2487.2億元,是1958~2007年50年之和的1.1倍。工業經濟運行質量顯著提高。2011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142億元,是2007年的2.9倍,4年翻了1.5番。國有經濟繼續壯大。2011年,我區規模以上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276.7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221.8億元,擁有資產2477.2億元,職工人數13.05萬人,分別是2007年的2.5倍、2.3倍、2.6倍、1.1倍,分別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的51.2%、50.4%、61.3%、43.6%。優勢特色產業貢獻突出。能源、煤化工、新材料、裝備制造、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及高新技術等“五優一新”特色優勢產業得到發展壯大。2011年,“五優一新”產業實現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72%,成為我區工業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寧夏已經成為全國無毛絨產品的集散地,還被國家確定為煤炭基地,“西電東送”火電基地,重要的抗生素原料藥和玉米淀粉發酵生產基地。寧東工業園區快速發展。2011年,寧東(靈武市境內)工業園區共有入園企業16戶,實現產值388.8億元,是2008年的134.5倍,成為全區工業經濟大發展、快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主戰場。
圖6 2003~2011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四)服務業加快發展
把發展服務業作為產業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來抓,服務業經濟總量不斷發展壯大。2011年,全區服務業實現增加值861.92億元,按現價計算是2007年的2.4倍,翻1.2番,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0.1%,高于同期全國水平0.5個百分點。以交通運輸郵電業、金融業、房地產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教育等為主的服務業發展迅速,2011年實現增加值594.45億元,占服務業增加值的69%,比2007年提高4個百分點。
(五)區域經濟競相發展
自治區黨委、政府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注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從經濟總量來看,五年來五個地級市中已有四個經濟總量實現翻番。按現價計算,2011年銀川市地區生產總值比2007年翻1.14番,石嘴山市翻1.08番,吳忠市翻0.92番,固原市翻1.05番,中衛市翻1.24番。從增長速度來看,五市呈現齊頭并進、協同發展的格局。2008~2011年,銀川市、石嘴山市、吳忠市、固原市和中衛市經濟總量年均增速分別為13.3%、13.6%、12.9%、12.7%和13.7%。
(六)城市化進程加快推進
2011年,全區城鎮化率為49.8%,比2007年提高5.8個百分點,與全國的差距四年縮小0.4個百分點。
圖7 2003~2011年全區城市化率
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飛躍,發展后勁明顯增強
自治區黨委、政府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破解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夯實發展基礎,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后勁明顯增強。
(一)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
2007年,全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僅為621.8億元,2009年突破千億元,2012年有望突破兩千億元大關。五年投資總量是50年之和的1.9倍。2008~2012年,預計全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151億元(2012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量按年初預期目標數計算),是1958~2007年50年投資之和的1.9倍,是2003~2007年五年投資之和的3.1倍。2008~2011年,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連續四年保持在30%以上的高位發展態勢,投資規模之大、增速之快是寧夏歷史上少有的。五年來,全區新建、擴建和改建了一大批工礦企業,建設了一大批鐵路、公路、通信、水利等基礎工程和商業、教育、科研、文化、體育、衛生等社會服務設施,大大增強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后勁。2008~2011年,第三產業累計投資2299.37億元,是前五年投資之和的2倍,年均增長32.6%。投資融資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四年提高近10個百分點。2008~2011年,全區非國有經濟投資2222.74億元,年均增長38.4%,高于同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5.9個百分點。2011年,民間投資完成791.69億元,是2007年的3.3倍,占全區投資比重的48%,比2007年提高了9.9個百分點。
圖8 2003~2011年全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及增長速度
(二)能源生產供應能力顯著提高
能源生產持續快速發展。初步預計,2012年全區一次能源產量6639.6萬噸標準煤(等價值,下同),比2007年增長1.3倍,年均增長18.3%。能源自給率由2007年的93.2%提高到2011年的137.3%,實現由能源調入轉為能源輸出。新能源建設快速發展。2011年,水電、風電及太陽能發電量40億千瓦時,比2007年增長1.1倍,年均增長15.5%。2011年年末,全區電力裝機容量達到1863萬千瓦,其中火電1600萬千瓦,水電42萬千瓦,太陽能光伏發電51萬千瓦,風電170萬千瓦。2011年,全區人均電力裝機容量達到2.9千瓦,是2007年的2.1倍,居全國第一。
圖9 2003~2011年全區能源生產和消費
(三)交通運輸建設快速發展
全區立體交通綜合運輸體系已形成。形成了以銀川為中心的“X”型公路主骨架和“三縱九橫”干線網。2011年年末,全區公路通車里程2.45萬公里(含村道),比2007年增長19.2%。全區的公路密度達到36.9公里/百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長19.15%。京藏、青銀、福銀、定武等國家高速公路網寧夏境內段全部建成,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306公里,比2007年增長61.1%,躋身西部地區前列。鐵路運輸建設成績顯著。形成了包蘭、寶中和太中銀鐵路三條對外交通干線,鐵路通車里程突破1000公里。2011年年末,全區國有鐵路通車里程達1029公里,比2007年增長45.8%,100%實現電氣化。民用航空運輸快速發展。2011年,有15家國內航空公司開通運營了銀川至北京、上海、廣州等32個城市的38條航線,省會城市航線覆蓋率達85%,國內通航里程達到5.24萬公里,比2007年增長44.5%。2011年,全區完成貨物周轉量961.96億噸公里,比2007年增長2.18倍,年均增長33.5%;旅客周轉量133.94億人公里,比2007年增長66.5%,年均增長13.6%。
(四)郵電通信業迅猛發展
2008~2011年,全區郵電業務總量年均增長23.4%,傳統業務穩步發展,移動通信和互聯網發展迅猛。2011年,全區電話用戶總數633.3萬戶,比2007年增長55.1%。其中,移動電話用戶量524.8萬戶,比2007年增長95.7%。數字通信業務迅速崛起。2011年,全區互聯網用戶達到53.90萬戶,比2007年增長66.5%。
四、對外貿易規模實現新跨越,對外開放水平得到新提高
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著力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全區對外貿易規模擴大,利用外資快速發展,對外開放步入新階段。
(一)對外貿易規模實現新跨越
2011年,全區實現進出口總額22.86億美元,是2007年的1.44倍,年均增長9.6%。其中,出口16億美元,年均增長10.1%;進口6.86億美元,年均增長8.5%。
(二)進出口商品結構顯著優化
堅持科技創新,提升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2011年,全區高新技術產品出口5.01億美元,是2007年的1.4倍,年均增長9.6%。機電產品進口3.18億美元,是2007年的1.8倍,年均增長15.2%。
圖10 2003~2011年全區進出口總額及其增速
(三)利用外資規??焖贁U大
2011年,全區實際利用外資達3.42億美元,比2007年翻一番,年均增長19.2%。2008~2011年,全區累計實際利用外資額8.37億美元,占改革開放以來全區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40%。
(四)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迅速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全區“走出去”戰略取得了顯著實效。2008~2011年,全區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累計新簽合同額10912萬美元,比2003~2007年累計翻1.9番,年均增長22.5%,完成營業額7026萬美元,比2003~2007年累計翻1.2番,年均增速為22.8%。
(五)對外開放環境得到改善
全區“三大口岸”全部投運,“六大物流園區”建成使用,已搭建起中阿經貿交流合作的平臺,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和銀川綜合保稅區獲國家批準,為全區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供了更寬闊有力的發展平臺。
五、人民生活持續獲得新改善,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堅持民生優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生活明顯改善,人民群眾享有的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多地分享到改革發展的成果。
(一)城鄉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圖11 2003~2011年全區城鄉居民收入
2011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579元,比2007年增長61.9%,年均增長12.8%,提前一年實現預期奮斗目標。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相對差距由2007年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8.8%提高到2011年的80.6%,4年縮小1.8個百分點。2011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國第24位,比2007年前進一位。2011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5410元,比2007年增長70.1%,年均增長14.2%,高于全區2003~2007年年均增速3.5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相對差距由2007年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6.8%提高到2011年的77.5%,縮小0.7個百分點,在全國的位次由2007年的第25位前進到2011年的第24位。
(二)居民生活質量顯著改善
居民收入的較快增長,促進了消費品市場的發展和消費水平的提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顯著擴大,四年實現翻番。2011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7.6億元,是2007年的2倍,翻一番,年均增長19.6%,比全國同期年均增速高1.2個百分點,比全區2003~2007年年均增速高5.6個百分點。居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消費結構加快轉型升級。2011年,全區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12.4輛,是2007年的7.8倍;每百戶擁有家用電腦59.4臺,是2007年的2倍;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197.1部,是2007年的1.3倍。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0.3平方米,比2007年增加3.2平方米。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由2007年的35.3%下降到2011年的34.8%。2011年,全區每百戶農民家庭耐用物品擁有量彩電119.1臺、洗衣機84.8臺、電冰箱52.1臺,分別比2007年增加11.3臺、28.1臺、37.4臺;每百戶農民家庭擁有抽油煙機7.5臺、微波爐5.3臺、熱水器19.0臺、移動電話225部、家用計算機11.8臺。2011年年末,全區農民人均住房面積24.38平方米,比2007年增加1.34平方米,其中,磚木結構面積占68%,提高10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由2007年的40.3%下降到2011年的37.3%,下降3個百分點。
(三)就業保持穩步增長
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把就業、再就業工作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拓寬就業渠道,就業規模不斷擴大。2011年,全區就業人員339.6萬人,比2007年增加30.1萬人,年均增加7.5萬人,年均增長2.3%。2007~2011年,全區城鎮累計新增就業33.8萬人,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2.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得到有效控制。2011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4%,比2007年下降了0.04個百分點,低于4.5%的宏觀調控目標,保持了就業形勢的基本穩定。
(四)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
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初步形成了以社會保險為主體,包括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住房保障和社會慈善事業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框架。2011年年末,全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21.03萬人、100.22萬人、60.32萬人、58.34萬人、59.33萬人,分別比2007年增長57.14%、76.1%、50.4%、91.1%和2.09倍。寧夏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居民醫保統籌,全民醫保體系初步形成。2008年,全區開啟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011年年末,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458.8萬人,全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為370.25萬人,參合率達到96.7%。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全覆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社會慈善事業蓬勃發展。自治區于2010年打造寧夏“黃河善谷”,把“黃河善谷”建設成為民族地區扶貧濟困試驗區和國家慈善事業創新發展區,成為慈善創新發展的政策洼地、全民慈善的道德高地和企業家投資興業行善的理想福地。2011年,全區已建立了640個經常性捐助工作站(點)和慈善超市,比2007年增加608個。
六、社會事業發展取得新突破,和諧寧夏建設協調性增強
自治區黨委、政府在加快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大對社會事業的支持力度,各項社會事業呈現全面發展的良好態勢,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
(一)教育事業全面發展
構建起了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公辦與民辦協調發展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全面實行城鄉免費義務教育,率先在西部?。▍^)實現“兩基”目標。2011年,全區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78%。高中教育水平快速提升。2011年,每萬人口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數為232人,位居全國第四位。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由2007年的68.45%攀升至86.84%,提高了18.39個百分點。職業教育異軍突起,2011年,全區職業學校在校生11.25萬人,比2007年增加4.54萬人。高等教育大眾化程度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07年的21.45%提高到2011年的27.08%,提高了5.63個百分點。人口整體文化素質顯著提高,全區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7年的7.8年提高到2011年的8.84年。
(二)科技事業加速發展
科技投入快速增加,科技隊伍發展壯大。2011年,全區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15.32億元,比2007年翻一番,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0.73%。2008~2011年,全區R&D經費累計投入44.95億元,是2003~2007年投入的2.11倍。2011年年末,全區科技活動人員達到2.56萬人,是2007年的1.76倍;科技成果碩果累累,五年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898項。專利事業快速發展,2011年共受理國內專利申請1079件,發明專利申請442件,授權發明專利103件,分別是2007年的1.29倍、3.95倍、3.22倍。
(三)文化事業進一步加強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2011年,全區共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45個,擁有公共圖書館21個,文化館27個、博物館6個。全區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3.5%,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6%,分別比2007年提高2.08、1.93個百分點。文化產業發展不斷加快。2011年,全區文化產業增加值為39.55億元,比2007年增加19.79億元,增長1倍。
(四)醫療衛生水平持續改善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步伐明顯加快。2011年,全區有衛生技術人員3.21萬人,比2007年增加0.66萬人,增長25.9%,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由2007年的4.18人增加到2011年的5.01人,每千人口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數由2007年的2.7張增加到2011年的3.86張,增長42.96%。
(五)體育事業生機勃勃
社會體育組織遍布城鄉,競技體育再創輝煌。2011年,我區運動健兒在世界比賽中取得金牌1枚、銀牌1枚。體育隊伍不斷壯大。2011年年末,全區有一級運動員54名,二級運動員250名,分別比2007年增長2倍和25.63%。
七、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取得新成效,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不懈地推進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工作,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一)節能降耗取得顯著成效
建立高效的節能降耗激勵機制,制定節能減排“十大鐵律”,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采取強有力措施推進節能降耗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笆晃濉睍r期,全區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0.09%,節約能源766萬噸標準煤,相當于節約原煤1070萬噸。特別是2008~2010年,三年時間完成了“十一五”節能降耗總任務的80%,為全面完成“十一五”節能降耗任務作出了突出貢獻。預計2012年,全區單位GDP能耗比2007年下降17.73%,節約能源722萬噸標準煤,相當于節約原煤1010萬噸,實現了經濟增長和節能降耗的雙贏。
(二)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控制
2010年,全區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比2005年分別削減9.4%和14.7%;2010年,全區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分別比2005年下降66.3%和68.2%,超額完成了“十一五”減排目標任務。
(三)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2011年,黃河干流寧夏段良好以上斷面比例達100%,5個地級城市環境空氣優良天數比例均達到86%以上,平均優良天數為326天。全國環保重點城市銀川市和石嘴山市環境空氣質量提前兩年達到國家“十一五”規劃目標,銀川市通過“國家環保模范城市”考核驗收,石嘴山市摘掉了全國十大空氣嚴重污染城市的帽子,全區生態環境質量由“較差”跨進“一般”,改善幅度居全國前列。寧夏在西北率先成為縣縣建立污水處理廠的省區,5個地級市已全部建設中水廠,2011年城市污水處理率為80.2%,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67%。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37.5%,比2007年提高9.2個百分點。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自自治區十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我區經濟社會發展走過了極不平凡的歷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這是自治區黨委、政府正確領導和科學決策的結果,是全區各族人民齊心協力、頑強拼搏的結果,凝聚著全區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進一步增強了全區各族人民在自治區黨委、政府領導下再鑄輝煌的信心。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描繪了建設和諧富裕新寧夏,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開啟了寧夏加快發展的新征程??缛胄碌臅r期,肩負新的使命。當前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加快改革開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既面臨著重大機遇,也面臨著各種困難和挑戰,全區上下要堅決貫徹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信心,凝聚力量,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攻方向,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就一定能夠實現建設和諧富裕新寧夏,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